- 欢迎访问江苏自考服务网!本站为考生提供江苏省自考信息服务,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江苏教育考试院www.jseea.cn为准。 咨询电话:0512-67311639
江苏自考29767基础教育概论押题资料
也可以加入江苏自考【考生交流群】
《基础教育概论》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机密)
知识点一:
1.掌握教育的含义及其定义方法:
分析学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一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
规定性定义:“创制的”定义,是作者自己所下地定义,要求这个被界说的术语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意义。
描述性定义:是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说。
纲领性定义:是说教育应该怎样,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
教育的含义:
从广义上说,凡是以教与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的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从狭义上说,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也包括函授教育、刊授教育等。
2、分析教育的构成要素和形态: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包括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环境)
教育的形态: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组织教育、文化组织教育、社区教育
3、教育的语言主要由三种形式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
教育口号是“主情”的,教育术语是“主知”的,教育隐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教育口号的特点:简约性、情绪化、导向性、明显的价值倾向
教育含义的隐喻举例:塑造、離琢
接生(苏格拉底)、生长(杜威)
知识点二:
1、理解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勒图尔诺“生物起源论”,孟禄“心理模仿说”,恩格斯“劳动起源论教育产生的条件:人类自觉意识的形成、语言的产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经验、在大脑中建立起对一系列事物的联系、集体活动的出现
2、明确陈述学校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学校的萌芽--“青年之家”(母系氏族社会)
二、学校的产生(中国夏商时期设立“校”“庠”“序”,世界范围内最早的是苏美尔学校)
三、学校的发展
(17世纪,文科中学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已经形成,以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为特征,忽视自然学科,18世纪初,与文科中学相对的实科中学出现,它注重自然科学和现代语文的教学,是贫民化的学校。
18世纪后,学校形成相对完整的系统,19世纪下半期,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西方基本形成。)
学校应该具备下列条件:1、严格的入学规定:2修业年限的规定:3分年级教学:4、有明确的课程方面的要求:5、有严密的管理制度;6.有较为固定的专职教学人员:7.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场所.
3、思考学校未来发展的趋势。
学习网络:学习资料、设施、设备的网络:有技能的人员相互交流的网络:选择学习伙伴的网络:教育专家的网络
非学校化理论”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其代表人物是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非学校化以后是什么》、赖默《学校已经死亡》
知识点三:
1、概括中西教育传统的基本特征:
2、教育传统与文化传统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传统差异是教育传统差异的根源,而教育传统又使得文化传统间的差异继续存在或强化。
3、我国教育传统的主导性思想是儒家的思想。
4、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以致用”并不是指实际的功用,或实利上的追求,而更多的是指个人的修养,即将所学的伦理规范运用于生活实际,将修身的要求落到实处。
6、博雅教育史西方文化中最早的教育学说。它源于古希腊。也称自由教育、普通教育、文雅教育。.
7、七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辩证法
8、东西方教育传统的差异
知识点四:
1、教育理论中的两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受人的发展所制约,二是教育受社会发展所制约。前者反映教育的心理基础问题,后者反映教育的社会基础问题。
2、育受人的心理发展包括两点:一、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所制约,表现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共性(一般性),二、教育受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所制约,表现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性(特殊性)。
3、亚里士多德曾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
4、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有3个最为闻名。一是皮亚杰的发展认识论,二是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格赛尔的成熟理论,此外还有赞科夫的“教育与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皮亚杰区分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四阶段:
(0-2)感知运动阶段,
(2-7)前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在思维上有不可逆性的特点,
(7-11)具体运算阶段,这阶段出现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具有可逆性。
(11-15)形式运算阶段。
口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
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基础上的,但他更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遗产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0-1)信任对不信任(2-3)自主对羞怯、怀疑(4-5)主动对内疚(6-11)勤奋感对自卑感
(12-18)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曰格赛尔的成熟理论研究表明在儿童还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
5、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意义:
第1,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
第二,教育要依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循序渐进:
第三,要抓住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适时施教;
第四,教育要给学生的心理发展以积极的支持
6、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智力上的差异;
7、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分析,心理学界的分析有:1.遗传决定论(英*高尔顿);环境决定论(华生);会合论(斯通);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等);
8、教育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定向;2、强化;3、加速
知识点五: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特点有三:
第1,在活动的目的上,教育是以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指向的;
第二,在活动的形式上,教育是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的;
第三,在活动的诶荣上,教育是以传递知识经验等为载体的。
2、学校组织的科层体制(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特征:根据一定的规则和章程,依照所需的专业安排,任用各级行政与教学人员;学校内部由校长、教导主任、教师、职工及学生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他们在各自的群体中,占据着一定的职位,享有这一-定的权利,并担负着一定的义务。
3、班级是一种严整的社会体系
帕森斯的观点认为,任何社会体系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适应、目标达到、整合、潜在的模式维持盖茲尔的班级社会体系模式指出,在社会体系中表现社会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为制度方面的因素,
一.为个人方面的因素,前者属于团体规范层面,后者数以个人情意层面。
4、教育的社会属性的各种论争: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等等。其中特殊范畴说别具特色,力图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分析问题,提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观点。
5、论述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教育受社会形态制约,教育受社会阶级制约。
鲍尔斯和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对应原则”伯恩斯坦的中产阶级的儿童“精制的语言规则”,工人阶级的儿童“限制的语言规则”爱格斯顿分析,研究范式分为三类:前社会范式,主流社会范式,新范式
知识点六:
1、分析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在《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一系列著作中,杜威阐述了他的教育主张,他认为,真正觉得真正的教育是与儿童的生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不是吧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教育既然就是儿童生长本身,就是儿童的本能展开和经验的改造、改组过程,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了。
缺陷:第1,把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与教育目的混同起来。
第二,把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同起来。
第三,把生长与进步混同起来。
2、教育目的的特定:抽象性(一般性)、预期性(理想型)、终极性(不可及性)
3、良好教育目的的特征:一、教育目的应能与实际的教育情境紧密相联
二、教育目的的确定应能与社会所要求的人才培养标准紧密相联
三、教育目的要具有在教育活动中的得到检验的可能性
4、各种不同教育目的观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一、个人本位论卢梭、帕克、马斯洛、罗杰斯,观点: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人格本位论裴斯泰洛齐、小元国芳,观点:更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
三、文化本位论狄尔泰、斯普朗格,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
四、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杜威,强调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注重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五、伦理本位论康德、赫尔巴特,观点介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但更偏向于社会本位一边,注重的是社会伦理的一方面
六、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强调人士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是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人
5、区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一般包括素质和职司教育目标:指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发展目标体系,这一-层次的目标,按照学生身心发展顺序加以组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依据和评价标准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方针: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
6、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一、教育目标的分类: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认知领域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
二、教育目标的编制程序
选择、分类、分析、具体化
三、教育目标的要求
第1,教育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反应的是学生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行为变化;
第二,教育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语言
第三,教育目标的陈述应反应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知识点七:
1、掌握中西方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
西方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初始阶段(18世纪中一19世纪中)
英、德、美“贝尔一一兰卡斯特制”:教师传习导生以知识,再以导生分组进行教学,解决了师资匮乏的问题,但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形成阶段(19世纪中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摆脱宗教控制,进一步向符合社会实际就业需要的实用、功利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范围扩大,种类增多欧洲:双轨制,一轨是供贵族等有闲阶级享用,发展自上而下:一轨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
美国:单轨制,有利于教育逐级普及
苏联:分支制,介于前两者之间
三、高度制度化阶段(二战后至今)
欧洲高等教育形成了独特的“二元制”
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1阶段:现代学校的产生(1862年,京师同文馆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和采西方教学制度的现代学校)
第二阶段:现代学制的厘定
1902年,壬寅学制未施行
1904年,癸卯学制标志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标志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1922年,王戌学制又陈六三三学制,我国教育走上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2、分析义务教育的特征与问题;
义务教育: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所有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特性:强制性,普遍性
问题:一、有关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
二、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
三、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
四、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不高
3、德国是推行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
4、理解终身教育的含义与实施。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是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的含义: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社会变化加速、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人口的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多
终身教育的特定:民主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
终身教育必须确定五个关键问题:一、对象是谁二、由谁来进行三、内容是什么
四、目的是什么五怎样实施
终身教育的目的:一、鼓励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培养他们的自治能力
二、养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三、掌握个学习领域的基本组成部分,特别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概念
四、能够把校内外的学习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条件结合起来,使其彼此互相促进。
知识点八:
1、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看法有:一、大教学小课程,二、大课程小教学,三、课程与教学属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2、掌握课程的类型及其优劣;
分类有:以课程的表现形式为依据,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以课程的内容为依据,分为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以课程的涵盖范围划分,分为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20世纪20、30年代,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实际上是实施活动课程的一种方式。
3、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讲述的策略。一般分为3阶段,介绍讲述纲要-一详述内容一-综述要点
二、提问的策略。
布鲁姆的分类法: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评价性问题
三、讨论的策略。
四、角色扮演的策略。
知识点九:
1、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专业地位、职业声望;
教师对社会文化的作用(传承、发展);教师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2、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杰克逊的《教室中的生活》教师的社会形象:交通警察、法官、供需长、计时员
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把教师角色分为三类:教学与行政的角色,心理定向的角色,自我表现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冲突主要有六种类型:
一、角色的弥散性和模糊性产生的冲突
二、不同团体对教师角色的不同期望产生的冲突
三、教师的受雇地位与自主性之间的对立产生的冲突
四、教师的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对立产生的冲突
五、多元文化价值产生的冲突
六、角色的边缘地位产生的冲突。
3、教师的素质要求:道德要求一教师即道德家,知识要求一教师即学者,教学技能要求一教师即艺术家。
4、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
儿童中心论(卢梭、杜威、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
5、师生关系的类型:强制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知识点十:
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元教育学的含义;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中的一般问题
元教育学的含义:20世纪79年代,以德国教育学家布雷岑卡的努力为主导,它是以教育学自身的理论陈
述和研究状况为研究对象,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理论形态的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研究,是用于分析和检验教育理论的逻辑。
2、教育学发展历程
一、前学科时期(奴隶社会到17世纪)
没有形成独立体系
二、学科雏形时期(17世纪到18世纪)
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解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知识,但缺乏-定的概念体系,教育学尚未自立于地平线
1623年,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了出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
三、学科形成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教育学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理论,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于大学讲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学的发展历史上占据着里程碑的地位,是第1本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教育学在相互对立的不同观点中向独立的概念体系迈进。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杜威
五、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时期(20世纪中期至今)
各门教育学科的分化成为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主流,出现元教育学、教理学、成人教育学
3、认识教育科学的门类。
一类是以研究教育理论及教育研究活动为对象的学科,即元教育学
一.类是以研究教育活动为对象的学科,如教育社会学等。它又分为两个子类别,一类是主要运用其他学科研究教育活动,一类是专门研究教育自身活动
教育概论简答:
1.教育学发展的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具有宗教
性。教育无阶级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教育为统治阶级
服务,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内容封闭。教育方法机械。获得了初步
的科学教育认识。
现代社会的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教育
内容具有开放性。教育具有法制性。教育呈现终身化。教育具有国际
性。教育具有科学性。
2.现代教育学的共同特征
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教育具有法制性。教育呈现终身化。教育具有国际性。教育具有科学性。
3.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民族性长期性阶级性
4.东西方对于教育内涵的不同理解
东方1、教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双边活动,且教师占主导地位。
2、重视书本知识。3、教育具有强制性。
西方
1、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2、学生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
3、学生自动参与教学的过程。
5.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即:
一方面,人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发展(具体为:体力与智力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人的精神道德与审美情趣获得充分发展;其结果的能够适应劳动的变化,从一个劳动部门流动到另一个劳动部门);另一方面,全面发展中主要体现在德智体三个基本素质上面。
6.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及其精神实质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劳动者;德智体全
面发展;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
7.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是什么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是以升学率和分数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甄别的功能。它是一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违反教育教学的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
素质教育: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
8.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教育要求
特点: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均衡性
教育要求: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9.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关系
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流。社会教育是辅助。
学校、家庭、社会做为学生教育的三大体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0.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变革革新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手段、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变革。加速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和全球化。
11.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
1.劳动的复杂性;2.劳动的创造性和重组性。3.劳动的示范性。4.劳动的长周期性和迟效性
12.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有哪些
1.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2.知识基础: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实践知识。
3.教学能力:教案,教具,教材,教学方法,管理。
4.身心素质:体质健康,良好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13.现代教育的角色转换
第1、教书匠变为教育研究者
第二、课堂独白者变为对话者
第三、课程执行者变为开发者(校本课程)
第四、学习评判者变化发展促进者
14.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其发展途径
“教师教育”:利用综合大学与师范院校的合作培养专业教师的教育;它兼具“师范性、专业性”的规定性。
教师专业发展: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
业知识技能,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
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实现: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基础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客观要求
发展教师评价----保障机制
教育行动研究----有效途径
15.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
命令-服从型师生关系
放任-自流型师生关系
民主-参与型师生关系
16.课程本质的不同观点
观点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
观点2:课程即书面教学/活动计划
观点3:课程即预期学习结果或目标
观点4:课程即学习经验
观点5: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17.现代课程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课程设置统一与灵活学生发展全面与个性
双基教学注重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国际理解的教育或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强化道德和人文教育课程走向综合化课程面向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融合现代技术
18.当代教学论的主要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理论渊源:行为主义心理学。
提出了S-R-S’的思想
遵循的原则:循序渐进;显著反应;及时强化和自动步调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渊源:认知心理学。
基本观点:反对行为主义不关注人的心理结构。认为个体的反应不是环境刺激的产物,而是个体知识经验的获得或者改组。提出S-O-R学
习模式。代表:布鲁纳结构主义和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渊源: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基本观点:人生来具有发展自己潜能的动力,学习就是成为一个完善
的人,而不仅仅是学习者提供的事实。
教学目的:教育应该把人培养成为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个
性充分发展的人。
教学策略:非指导性教学策略,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围绕个人发
展而制定措施。具体的实施策略: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活动是
所有人的共同责任;给学生提供材料;学生探索感兴趣的话题;提供
真诚学习气氛;学习重在体验;强调自我训练;重视自我评价。
师生关系:老师扮演“促进者”。要求老师真诚、理解、接受。
19.课堂教学要处理的几种关系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关系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关系
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20.当代国内外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方法可以分为:
一般教学方法、发展专项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般教学方法主要有:
讨论法发现法学导式教学法讲授法和实践法
发展专项能力的教学方法:
发展思维能力的方法
发展记忆能力的方法
发展社会智能的方法
发展和培养个性的方法
21.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间关系
相互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22.现代德育的方法有哪些
说服教育法:明理法,方式:灌输和疏导。
榜样教育法:提供好的模板进行学习
陶冶教育法:创设情境,接受感化,从而改变。
自我修养法:自觉学习,自觉修炼。古人讲的反省,反思都是此类方法的体现。心理咨询法。
品德评价法:对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强化。
24.现代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决策性工作:做班级发展规划;学生发展规划和措施;学习习惯的培养。
协调性工作:综合各方力量促进学生发展,包括校内与校外的协调;
横向和纵向协调(年级组和行政部门)。
常规事务性工作:组建班委会,组织考试,节日庆典活动、各种比赛,
评优等,还有突发性的事件,生病,打架等。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
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班级发展和学生成长。
25.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现代学制发展趋势:传统的双轨制在向单轨制发展,更多国家教育制
度向分支型学制方向发展。重视学前教育;延长义务教育;中等教育
多样化;高等教育逐步延伸到终身教育。
26.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第1、教学管理===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其管理涉及学科建设、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管理、教学监控和评价、教师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众多环节。
第二、人事管理===人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枢纽:激励人、调动人学校
第三、经费管理===经费的来源、分配与使用等。
第四、学生管理===学校管理的灵魂,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学生。
第五、组织管理===各级教育机构和职能部门的协调与分工。分校内与校外管理组织。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江苏自考28053幼儿园教师道德与法律修养押题资料
江苏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描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