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江苏自考服务网!本站为考生提供江苏省自考信息服务,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江苏教育考试院www.jseea.cn为准。   咨询电话:0512-67311639
    城市:
    自考查询:

    江苏自考2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押题资料

    2021-05-29 09:05:39   来源:江苏自考服务网    点击:
      江苏自考网为了更好的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自考,特此准备了江苏自考2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押题资料,以供各位考生参考!
    【点此咨询自考老师】

    也可以加入江苏自考【考生交流群】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机密)

      知识点一:幼儿教育与幼儿教育学

      幼儿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幼儿教育的概念

      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狭义的幼儿教育则仅指幼儿园(或其他名称的幼儿教育机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我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

      (二)幼儿教育的意义

      1.促进幼儿生在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体)

      2.开发幼儿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智)

      3.发展幼儿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德)

      4.培育幼儿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美)

      二、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

      在原始社会时期,幼儿教育是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存活。

      2.奴隶、封建社会的幼儿教育

      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出现了。此时在阶级社会,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幼儿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期出现了。

      3.资本主义社会的幼儿教育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办看的“幼儿学校”(后来改名为“性格形成学园”)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不过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是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

      (二)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1.世界上第1所幼儿园的诞生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1个幼儿园。福禄贝尔创建的幼儿园是第1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

      2.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1)国外幼儿机构发展特点:①幼儿机构数量不断增加;②幼儿教育机构多样化;③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2)我国幼教机构的发展

      ①我国第1所幼儿园的诞生标志:

      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1904年清政府将其改名为武昌蒙养院)。

     

      ②改革开放后幼儿教育机构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1,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多形式、多渠道的发展;第二,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1个幼儿教育法规。(一)幼儿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

      1.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代表著作:《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1部论述学前教育思想的专著。

      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而且应当顺其自然,儿童无论贫贱富贵都应接受教育。

      2.洛克(英国)

      代表著作:《教育漫画》,《工作学校计划》,《人类理解论》等。

      教育思想:(1)提出了“白板说”;(2)提倡“绅士教育”;

      (3)论儿童的体育;(4)论儿童的德育;(5)论儿童智育。

      3.卢梭(18世纪,法国)

      代表著作:《爱弥尔》

      教育思想: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

      (1)教育的三个来源,即“自然”“人”和“事物”;(2)教育遵循自然;(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4)提出“自然后果法”。

      4.裴斯泰洛齐(19世纪,瑞士)代表著作《隐士的黄昏》《林哈德和葛笃德》和《我对人类发展中自然进城的追踪考察》

      教育思想:(1)提倡爱的教育。裴斯泰洛齐是提倡“爱的教育”和实施“爱的教育”的典范

      ;(2)提倡要素教育。

      5.福禄贝尔(19世纪,德国)教育思想:(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2)游戏理论,制作玩具“恩物”;(3)协调原理;(4)亲子教育。

      6.蒙台梭利(20世纪初,意大利)教育思想:(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关键;(3)教师的作用,教师不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机器,而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4)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的原则;(5)重视感觉教育。

      7.陶行知

      教育贡献及教育思想:(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1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儿园;(2)重视幼儿教育;(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8.陈鹤琴

      教育贡献及教育思想:(1)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2)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3)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4)幼儿园课程理论;(5)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幼儿教育学的学习及其研究方法:

      一、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

      1.教学与自学相结合;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博览与精读相结合;

      4.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

      5.预习与复习相结合。

      二、研究学前教育学的方法

      1.调查法;2.观察法;3.实验法;4.个案研究法。

      知识点二: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幼儿园教育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三、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

      2.教育目标的涵盖要全面;

      3.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幼儿园的任务:

      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任务之一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其二是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二、新时期幼儿园双重任务的特点

      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3.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不断提高,要求幼儿园具有更高的教育质量。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的一般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3.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4.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保教结合的原则;

      保教结合的原则,也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指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二)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

      (三)环境育人的原则;

      (四)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

      (五)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知识点三: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与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幼儿体育:

      一、幼儿体育的概念

      幼儿体育是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幼儿体育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体育的目标、任务与内容

      (一)幼儿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幼儿体育的任务

      1.保护儿童的生命与健康,保证儿童必需的营养,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

      2.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幼儿体育的内容1.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

      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4.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幼儿体育的实施

      (一)实施幼儿体育的途径

      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

      2.精心组织各项体育活动,提高幼儿健康水平幼儿园要重视各种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体育活动,每天应保证幼儿至少有2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

      (二)实施幼儿体育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

      2.重视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态度;

      3.专门的体育活动与日常活动相结合;

      4.注意体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式。

      幼儿智育:

      一、幼儿智育的概念

      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

      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

      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二、幼儿智育的目标、任务与内容

      (一)幼儿智育的目标幼儿智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二)幼儿智育的任务

      1.向幼儿传授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初步知识;

      2.发展幼儿的智力;

      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幼儿智育的内容

      1.发展幼儿的智力;

      2.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

      3.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幼儿智育的实施

      (一)实施幼儿智育的途径

      1.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发展幼儿智力;

      2.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自主活动。

      (二)实施幼儿智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智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

      2.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方面;

      3.注意幼儿知识的结构化。

      幼儿德育:

      一、幼儿德育的概念

      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

      二、幼儿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幼儿德育的目标

      幼儿德育的目标正如《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那样: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幼儿德育的任务

      幼儿的德育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全民风尚和先进人物的共产主义精神为思想指导。其具体任务是:初步养成礼貌待人,尊敬长辈,友爱同伴,有同情心,积极主动,活泼开朗,遵守纪律,诚实,勇敢,爱劳动,爱祖国的优良品德行为和性格;培养料理自己生活的初步能力,为接受小学教育做好品德行为的准备,为一生的人格发展打下基础。

      (三)幼儿德育的内容

      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

      1.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核心和导向力量;2.发展幼儿的个性。

      三、幼儿的品德结构

      1.道德认知;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四、幼儿德育的实施

      (一)实施幼儿德育的途径

      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

      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实施幼儿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热爱与尊重幼儿;

      2.遵从德育的规律实施德育;

      3.重视指导幼儿行为的技巧。

      幼儿美育:

      一、幼儿美育的概念

      幼儿美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二、幼儿美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幼儿美育的目标幼儿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初步能力。

      (二)幼儿美育的任务

      1.培养幼儿对美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初步的审美能力;

      2.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和在艺术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创造力。

      (三)幼儿美育的内容

      1.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

      2.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3.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和创造。

      三、幼儿美育的基本阶段

      (一)审美感知阶段

      审美感知,即人们对能引起心理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感性认知过程。审美感知所获的心理体验即是审美感受,简称为美感。幼儿审美感知主要有以下特点:

      1.情绪性;2.肤浅性;3.行动性;4.泛灵性

      (二)审美理解阶段

      审美理解,即人们对审美感知对象--美的本质与特点的把握过程。

      以幼儿的审美理解为基础,幼儿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的审美理解力,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

      2.让幼儿掌握各种艺术形式的简单表现技巧;

      3.让幼儿理解常见事物的象征意义。

      (三)审美表达阶段

      审美表达,即人们将头脑中的审美意象表现出来的过程。审美表达是美育过程的终点。审美表达将审美意象再加工,并使之外显化、具体化。

      (四)欣赏与评价阶段

      该阶段的任务,即将幼儿审美表达的结果展现出来,并对其结果(包括整个美育过程)作出总结评价。幼儿教师可组织幼儿自己欣赏自己的作品,也可让幼儿之间相互欣赏、交流和评价。幼儿教师应引导幼儿分析作品的优缺点,以提高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四、幼儿美育的实施

      (一)实施幼儿美育的途径

      1.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

      2.幼儿的日常生活是美育的重要途径;

      3.大自然、大社会是幼儿美育的广阔天地。

      (二)实施幼儿美育应注意的问题:

      1.幼儿园美育是面向全体幼儿的。在美育中必须贯彻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的原则;

      2.重视通过美育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3.重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知识点四:幼儿教师和幼儿

      幼儿教师:

      一、幼儿教师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职责

      (一)幼儿教师的地位

      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履行教育职责,对幼儿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幼儿教师是受社会委托向学前儿童施教的第1任教师。

      (二)幼儿教师的权利

      幼儿教师的权利主要是指幼儿教师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幼儿教师应该享有以下几方面的权利:

      1.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3.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

      5.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三)幼儿教师的义务

      幼儿教师在享有其基本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以下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教育保育目标,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3.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

      5.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二、幼儿教师的角色

      (一)幼儿教师是教育者

      (二)幼儿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

      (三)幼儿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知心朋友

      (四)教师是幼儿的第二任母亲

      (五)幼儿教师是研究者和理论的建构者

      三、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

      (一)职业品格

      1.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与献身精神;2.热爱儿童;3.尊重集体和团结家长。

      (二)基本文化素质

      1.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2.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

      (三)身体素质

      要求幼儿教师应体貌端正、身体灵活、精力旺盛,且没有任何传染性疾病。

      (四)个性心理素质

      四、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

      1.观察力;2.沟通的能力;

      3.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

      4.创设与利用环境的能力;

      5.开展家长工作与社区工作的能力;

      6.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型;

      2.劳动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3.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4.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5.劳动周期的长期性。

      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

      一、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概念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简言之,就是社会或成人怎么看儿童,把他们看成是什么样的存在。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与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二、幼儿与教师的相互关系教师与幼儿关系的两个侧面是对立统一的:一个侧面是从社会大范围来看,幼儿和教师都是社会的基本成员,其相互关系是平等的社

      会成员关系,要求教师尊重幼儿;另一个侧面是从幼儿园,小范围来看,幼儿和教师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

      幼儿和教师的相互作用:

      一、现代社会儿童发展上出现的一些特点

      1.儿童生理发展的加速现象;

      2儿童心理方面的变化。

      二、幼儿与教师的相互作用

      (一)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

      1.教师的“教”,就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教”的活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直接“教”,二是间接“教”。

      2.幼儿“学”的活动,它包括以下三点:

      (1)幼儿是自身学习的主体;

      (2)幼儿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3)影响幼儿学习的内外因素。影响幼儿学习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条件、幼儿园教育水平、幼儿园环境条件的好坏等。影响幼儿学习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3.处理好“教学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的关系。

      (二)幼儿教师与幼儿教育影响的相互制约关系

      1.幼儿教师选择和调控幼儿教育影响;2.幼儿的身心特点和需要是幼儿教师选择教育影响的重要依据;

      3.幼儿教育影响直接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

      4.幼儿教育影响也反作用于幼儿教师。

      三、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1.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分离焦虑;

      2.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3.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

      4.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

      5.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6.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知识点五: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环境概述: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幼儿园内部的小环境,又包括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

      二、幼儿园环境的分类

      幼儿园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

      三、幼儿园环境的特点

      1.环境的教育性;2.环境的可控性。四、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因素

      1.物质因素;

      2.精神因素(它包括人的要素和幼儿园文化两个方面)。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2.发展适宜性原则;

      3.幼儿参与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经济性原则。

      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

      一、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表现在:

      (一)准备环境(二)控制环境(三)调整环境

      知识点六: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幼儿园为什么要与家庭、社区合作:

      一、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

      1.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2.家庭是人的第1个学校;

      3.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

      二、幼儿园教育需要社区的配合1.社区环境的教育性;

      2.社区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幼儿园怎样与家庭、社区合作:

      一、幼儿园怎样与家庭合作

      1.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

      儿;

      2.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二、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

      在家园合作中,有两个问题是较普遍的,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家园合作尚不够深入,较多地停留在表面。

      二是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脱节。

      三、幼儿园怎样与社区合作

      1.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

      2.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知识点七: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

      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幼儿园课程的要素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3.课程组织;4.课程评价。

      三、幼儿园课程的特征

      1.基础性与启蒙性;2.全面性与生活性;3.整合性;4.活动性与

      直接经验性;5.潜在性。

      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

      1.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

      2.引导教育教学的方向;

      3.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幼儿园课程内容: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1.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的范围与要求;

      2.课程内容是目标的体现与依托。

      二、选择幼儿园课程的原则

      1.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

      2.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必要和有效的学习内容;

      3.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

      4.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

      幼儿园课程实施:

      一、幼儿园课程的教育教学计划的内容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按课

      程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组织的教育活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

      的安排与组织;幼儿自选活动的提供与指导;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家长工作和与社区的联系等。

      二、选择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手段和途径

      (一)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1.集体活动;2.小组活动;3.个别活动。

      (二)教育教学的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游戏操作;4.参观;5.谈话讨论;6.讲

      解、讲述。

      (三)电教化教学手段

      1.实物;2.图书;3.挂图、图片、照片;4.幻灯片、录像带;5.

      自制教具。

      (四)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途径

      1.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2.日常活动与生活;

      3.学习环境;

      4.家园合作。

      幼儿园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作用

      1.鉴定作用;2.诊断作用;3.改进作用;4.导向作用。

      二、课程评价的原则

      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

      2.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3.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4.评价应客观与真实。

      知识点八:幼儿游戏

      幼儿游戏概述:

      一、幼儿游戏的特点

      1.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2.游戏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

      3.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

      4.游戏活动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

      二、幼儿游戏的种类

      (一)从教育的作用上分

      1.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

      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

      2.结构游戏;凡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都称之

      为结构游戏。

      3.表演游戏;4.体育游戏;5.智力游戏;6.音乐游戏。

      (二)从教师的指导上分

      1.幼儿自发游戏;2.规则游戏。

      (三)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上分

      1.非游戏行为;幼儿在0~2岁时,没有同任何事物或任何人进行游戏,在房间里闲逛或跟随成人。2.旁观游戏;幼儿2岁以后开始观看其他幼儿的游戏,他的兴趣集中在别人的游戏上,而没有参与到游戏中去。

      3.独立游戏;2.5岁以后幼儿能自己玩玩具,进行游戏,不参与别人的游戏,似乎没有意识到其他幼儿的存在。

      4.平行游戏;2.5~3.5岁以后的幼儿,在其他幼儿的旁边游戏,也去选择和旁边幼儿一样的玩具、材料和活动,虽然把主要游戏放在自己的游戏上,但其游戏的方式却类似于其他幼儿。

      5.联合游戏;3.5~4.5岁以上的幼儿,在小组里与同伴交换材料,一起游戏,但事先没有确定游戏的目的。

      6.合作游戏。4.5岁以上的幼儿,在小组中大家共同游戏,有预期的目的和目标,如要搭建一个城堡或比赛谁跑得更快。

      (四)从幼儿认知的发展上分

      1.机能游戏;0~2岁的幼儿在机能游戏中,以肌肉活动为主,主要特征是重复、操作和自我模仿。

      2.象征性游戏;2~7岁的幼儿处于皮亚杰所说的“让我们假装”游戏的阶段。

      3.规则游戏。7~11岁的幼儿能够按照规则去行动,用规则来限制、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游戏的功能

      1.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①游戏可以丰富并巩固幼儿的知识;②游戏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③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2.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①幼儿在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如何尊重他人等;②游戏有助于幼儿掌握各种社会准则;③游戏有助于幼儿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思考问题,有助于消除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有利于幼儿认识他人、认识集体,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

      3.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①游戏是幼儿表达情绪、情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对满足和稳定幼儿情感具有重要价值;

      ②游戏有助于幼儿消极情绪的疏导,是克服紧张情绪的手段,有助于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消除消极的情绪体验。

      4.游戏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作用:幼儿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游戏使幼儿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对幼儿身体健康非常有利。

      五、怎样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1.重视幼儿的自发性游戏;

      2.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

      3.满足幼儿对多种游戏的需要。

      幼儿游戏的指导:

      一、教师应怎样指导幼儿进行游戏

      1.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2.以间接指导为主;

      3.正面评价游戏;

      4.按各种类型游戏的特点指导游戏;5.正确评价幼儿的游戏;

      6.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知识点九: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含义:

      一、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含义

      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二、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

      (一)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

      1.主导活动的不同;

      2.作息制度与生活管理的差异;

      3.师生关系的变化;

      4.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的不同;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的高低。

      (二)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

      三、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要性及意义

      1.有利于幼儿更好适应小学学习环境

      2.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

      3.有利于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沟通,保持教育一致性

      四、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幼儿园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

      一、幼小衔接工作的方法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二、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应注意如下几点: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

      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

      衔接工作;

      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知识点十:幼儿心理的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有

      1.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2.幼儿的认知活动由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3.幼儿的心理活动由无意注意为主,开始向有意注意性发展;

      4.幼儿的情绪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5.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逐渐向稳定性方向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3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婴儿期(0~1岁)

      1.适应新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开始与人交往;

      2.动作不断发展;

      3.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二)幼儿前期(1~3岁)

      1.动作逐渐发展完善;

      2.出现新的心理活动;

      3.独立性开始出现。

      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3~4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小班)

      1.生活范围扩大;

      2.认知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二)4~5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中班)

      1.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大班)

      1.好学好问;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三方面: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1.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二、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一)转折期与危机期

      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时期。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

      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如经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等。转折期一定会出现,危机期却不一定。

      (二)关键期

      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挺大作用的时期。

      (三)敏感期或挺佳期

      敏感期是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敏感期就是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四)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知识点十一:幼儿认知和言语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

      1.视敏度。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颜色视觉据实验研究,幼儿的颜色视觉发展有如下特点:

      幼儿初期(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

      幼儿中期(4~5岁),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5~6岁),不仅能认识颜色,而且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

      (二)听觉

      1.听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 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 对感受性是

      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2.言语听觉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注意“重听”现象。

      (三)触觉

      幼儿手眼协调的标志是伸手能抓住东西。

      (四)空间直觉

      1.方位直觉;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幼儿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然感到困难。

      2.距离直觉;3.形状直觉;4.时间知觉。

      三、幼儿直觉的发展

      (一)形状直觉

      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

      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二)大小直觉

      (三)深度直觉

      为了解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状况,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视崖”实验。“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实验表明,婴儿在9个月左右已经具有了深度直觉。

      (四)方位直觉

      1.空间定位能力的发生。孩子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

      2.空间关系的掌握。据研究,2~3岁的幼儿能辨别上下,4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幼儿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

      (五)时间知觉。研究表明,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

      (六)观察力

      四、感觉统合失调(一)感觉统合的概念

      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对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

      但这一系统不能运转时,就被称为感觉统合失调。

      (二)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或障碍

      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多动不安,走路易跌倒,原地打圈易眩晕,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词不达意,语言表达困难等。

      2.视觉感不良。经常出现跳读、漏读或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抄漏题等。

      3.听觉感不良。对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4.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害怕陌生的环境,咬指甲,爱哭,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分离焦虑或过分紧张,爱惹别人,脾气暴躁。

      5.痛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喜欢冒险行为,自伤自残,少动,不合群,孤僻,做事缺乏好奇心。缺少探索行为。

      6.本体感失调。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容易走失,不能玩捉迷藏,闭上眼睛容易摔倒,站无站姿、坐无坐相,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体育活动中动作不协调,音乐活动中走调,五音不全等.

      7.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滚翻、骑车、跳绳和拍球等。

      8.精细动作不良。不会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手脚笨拙,手工能力差。

      (三)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1.孕期失误,早产或剖腹生产,造成触觉学习不足。

      2.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要求太多,造成幼儿缺乏触觉刺激及活动不足,摸、爬、滚、打、蹦跳等行为减少。

      3.活动空间太小或过早用学步车,以致爬行不足产生前庭平衡失常。

      (四)感觉统合失调的治疗和矫正

      1.专门的感统训练中心:以滑板、圆筒、平衡台、吊缆为主的游戏训练疗法。

      2.日常的感官训练:感统训练器械、感统训练游戏。

      幼儿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二、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三、注意的规律对幼儿活动的影响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1.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

      2.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3.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成人

      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时,不应太单调、时间太长。

      (三)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受外界因素的影

      响较大,其注意的分配能力比较差。

      (四)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

      个方面:1.注意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四、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一)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

      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连续进行单调的活动;

      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

      3.无关刺激的干扰;

      4.注意转移的能力差;

      5.不能很好的进行注意的转换。

      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设法使活动的方式与内容适合

      幼儿的特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以减少幼儿的疲劳;

      同时,也要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坚持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防止

      其注意的分散。(二)幼儿的“多动”现象与注意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动”,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

      多动即爱动,是幼儿的一个特点。多动症则又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简称MBD),是儿童的一种行为问题,近年来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多动症幼儿比起同龄的孩子来说,注意力更不稳定,动作显得更多,严重的还容易出现过失行为。他们对即使很有趣的故事、游戏、玩具也不能保持稍长一点时间的注意,只能维持短暂的片刻。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多动症既有病理上的原因,又有心理上的原因,它的确定是需要医疗机构认真综合诊断,才能下定诊的。

      因此,多动症不是家长或教师能随便的下结论。上述多动症的特征中,注意力不稳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不能以一两个特征就给幼儿冠以“多动症”的结论。教师要慎审对待幼儿的多动现象,既不能轻率地把幼儿的爱动多动现象归为多动症,也不能忽视幼儿注意的不稳定现象。教师要善于分析幼儿注意不稳定的原因,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活动中逐渐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水平。

      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它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三、记忆发展的特点

      1.从记忆的意识性来说: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从记忆的理解性来说: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从记忆的内容上来看: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从记忆的发展上来看: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四、帮助幼儿加强记忆的方法

      1.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

      2.给幼儿的识记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

      3.帮助幼儿理解识记材料;

      4.让幼儿采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

      五、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一)偶发记忆

      (二)“说谎”问题

      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假如幼儿是由于记忆失实而出现言语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那么不能看作是有意说谎。这是由于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而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这种情况会有改变。

      因此,教师不能随便指责幼儿“不诚实”,而是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把现实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区分开来。

      幼儿想象的发展: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二、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想象在幼儿学习活动中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解较为复杂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2.想象在幼儿游戏活动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各种方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可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3.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三、幼儿想象的主要特征

      1.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2.按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3.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

      四、怎样在活动中促进幼儿想象的发展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知的高级阶段。

      二、思维的特点

      间接性和概括性。三、思维在幼儿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思维是幼儿生活活动的基础;

      2.幼儿的思维发展标志着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

      3.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幼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

      四、幼儿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直观行动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五、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一)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主体把客体纳入已有的图式(认知结构)中,使之丰富和加强以适应环境;

      顺应则是在主体已有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时,通过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图式来适应环境。同化引起的是图式的量变,顺应则引起图式的质变。

      (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三个:

      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三)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1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第六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语言和言语的概念

      1.语言: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2.言语: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由于言语活动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而可分为三类: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内部语言。

      二、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幼儿口语的发展:

      1.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4岁左右的幼儿已经基本能掌握本民族全部语言;

      2.词汇量增加,内容变化大;

      3.初步掌握语法;

      4.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

      5.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

      (二)书面语言掌握的可能性

      1.掌握口语词汇;

      2.掌握语音;

      3.掌握基本语法和口语表达力;

      4.幼儿图形知觉的发展。

      三、幼儿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

      1.音准差;2.语言障碍;

      3.不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四、怎样在实践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

      1.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

      3.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4.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言语榜样;

      5.注重个别教育。

      知识点十二: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二、情绪情感的分类

      1.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影响人的整个行为表现,成为情绪生活的背景。

      2.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怖、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3.应激: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三、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动机作用;2.组织作用;3.信号作用;4.感染作用。

      四、保持幼儿健康情绪的方法

      1.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

      2.不要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

      3.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

      4.允许幼儿适当的宣泄;

      5.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

      幼儿情绪的产生与发展:

      一、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二、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的易冲动性;

      2.情绪的不稳定性;

      3.情绪的外露性。

      三、幼儿高级情绪情感的发展

      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四、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

      1.成人要善于发现与辨别孩子的情绪;

      2.从幼儿的情绪表现来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3.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

      4.注意孩子积极情感的引导,让积极情感成为幼儿情感的主旋律,

      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

      知识点十三:幼儿个性的发展

      个性概述:

      一、个性的内涵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二、个性的结构

      广义上来说,个性心理结构可以分为:1.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3.自我意识;4.心理过程;5.心理状态。

      狭义上来说,个性心理结构可以分为:

      1.个性的调控系统;2.个性心理特征。

      三、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2.个性的整体性;3.个性的稳定性;4.个性的社会性。

      四、个性的形成

      2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3~6岁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它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把认识的目光转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二、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儿童在2~3岁的时候,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

      三、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控制的发展三个方面:

      (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性;

      3.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二)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

      幼儿自我体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受暗示性,成人的暗示对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三个方面。

      幼儿需要的发展: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二、幼儿需要发展的特点1.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2..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幼儿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大小)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方面。

      二、气质的类型及特征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黏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一般把新生儿分为三大气质类型:活泼型、安静型和一般型。

      三、幼儿气质的发展特点:

      1.幼儿气质具有稳定性;

      2.生活环境可以改变幼儿气质;

      3.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幼儿性格的发展:

      一、性格的概念和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

      1.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2.惯常的行为方式。

      二、婴幼儿性格特点

      婴儿性格差异表现在四个方面:合群性、独立性、自制力和活动性。

      幼儿性格发展特点为: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好冲动等。

      幼儿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的概念和分类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将能力划分成两大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二、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

      1.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2.智力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3.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4.智力发展迅速。

      知识点十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内容社会性发展(有时也称幼儿的社会化)是指幼儿从一个生物个体,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2.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儿童与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的发展

      (一)亲子关系的定义: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二)依恋关系与依恋行为

      1.依恋的定义: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2.婴儿依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1阶段(出生至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的阶段;

      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3.一般认为,儿童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回避型、安全型和反抗型。

      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通常分成三种:民主型、专制型及放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

      1.民主型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

      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

      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2.专制型

      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子女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则有不同的意见。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顺从、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但也可能使孩子发展自主、独立创造性强等性格特点。

      三、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2.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4.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2.幼儿自身的特征;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性别角色的定义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二、幼儿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阶段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2.自我中心地认识识性别角色(3~4岁);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三、幼儿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2.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2.选择

      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影响;2.同伴相互作用;3.移情。

      二、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父母的惩罚;2.大众传播媒介;3.强化;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三、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

      (一)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突出问题

      1.任性;2.依赖性强;3.自私;4.不合群;5.胆小。(二)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失;2.独特;3.家长和子女的关系;4.溺爱;5.过分保护。

      (三)应该怎样引导和教育学前期独生子女

      1.家庭教育

      ①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其独立性;

      ②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

      ③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养成规则意识;

      ④让孩子学会移情。

      2.幼儿园集体教育

      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家庭做好社会性教育工作,从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以及注重个性教育入手进行教育,家园结合,促进独生子女。新课改提倡的新的教育理念

      一、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是周弘老师首倡并全身心倡导、推广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周弘老师曾用这种教育方法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并用这种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周婷婷”,被新闻媒体称为“周婷婷现象”。与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幼小的生命中。不会开发每个孩子的巨大潜能,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职和人类自身的遗憾。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站起来。科学的成材观,不是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而是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充实和难忘的童年。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心灵舒展的孩子必然会欢乐而轻松地飞,心灵压抑的孩子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

      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每一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这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这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这是让所有孩子欢乐成长的教育。这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自然的教育。赏识教育的6条原则:

      (1)信任——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2)尊重——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3)理解——学会陪伴,学会感激;

      (4)激励——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5)宽容——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6)提醒——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赏识教育的6个特色:

      (1)从实践的角度看,是生命的体验;

      (2)从理论的角度,是思想的继承;

      周弘认真学习研究了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爱因斯坦、卡耐基、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学习研究了孔子、老子、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学习研究了上海刘京海老师的“成功教育”、顾瑞荣老师的“学习革命”、南通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南京斯霞老师的“母爱教育”、四川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老师的“情感教育”,以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老师的系列研究成果。

      (3)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是心态的回归;

      (4)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是心灵的解放;

      (5)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是心灵的解放;

      (6)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是语言的突破。

      赏识教育四部曲:

      (1)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发现优点、欣赏优点;(2)“赏识——成功教育”——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3)多方引导——因材施教、多方引导,培养孩子自赏能力,树立自尊自信的有效途径;

      (4)家园同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一起。

      二、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但不是一种简单的具体方法,而是一种方法体系,成功教育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广袤土地,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发展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成功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教育,它以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途径,以表扬、鼓励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模式。他的创立者是刘京海校长。刘京海校长是上海市乃至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校长之一,由他创导并坚持了20年的成功教育改革,有效地转变了大批学习困难学生,在海内外享有较广泛的影响,被原国家教委列为向全国基础教育重点推广的三个教育科研成果之一。

      成功教育以激励全体师生追求并获得成功为价值为定向,以培养师生成功心理为突破口,以开发师生主体潜能为着力点,变外压式、训诫式班级管理为主体参与式班级管理,变传统经验型教师管理为科学型教师管理,变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应试知识传授和应试技能传承的应试教学模式为强调因材施教和主体参与、注重开发学生潜能的成功教学模式,藉以激励和引导师生把追求成功的过程与道德养成、知识内化、潜能开发的过程结合起来,通过不断获得成功体验而形成源源不绝的内动力,从而使他们各自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多方面的成功,并培养起有利于终生发展的自我增值能力。

      三、愉快教育(课本183页)

      四、情境教育(李吉林)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它突破了以往教学方法唯智主义的框框,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概括起来就是“四特点”、“五原则”。

      四特点: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

      五原则: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突出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

      五、魏书生(班级管理)

      六、朱永新(新教育实验)

      核心理念一: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核心理念二:教过学生一切有用的东西;

      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七、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民主教育是李镇西教育思考中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其内涵和特征有:

      (1)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

      (2)民主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

      (3)民主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

      (4)民主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

      (5)民主教育是重视法制的教育;

      (6)民主教育是倡导宽容的教育;

      (7)民主教育是讲究妥协的教育;

      (8)民主教育是激发创造的教育。

    老师二维码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

    二维码以过期,请重新刷新

    上一篇:江苏自考28045学前教育思想史押题资料
    下一篇:江苏自考28042中外文学精读押题资料

    江苏自考网提升便捷服务
    距离2025年1月江苏自考考试:即将开始 42
    【请广大考生提前备考】

    江苏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描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