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江苏自考服务网!本站为考生提供江苏省自考信息服务,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江苏教育考试院www.jseea.cn为准。   咨询电话:0512-67311639
    城市:
    自考查询:
    所在位置:江苏自考服务网 > 复习资料 > 串讲笔记 > 2021年4月江苏省自学考试公共课大学语文串讲笔记

    2021年4月江苏省自学考试公共课大学语文串讲笔记

    2021-02-03 10:41:07   来源: 其它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导读】江苏自考服务网在下文为2021年4月江苏省自学考试的考生整理了公共课大学语文串讲笔记,快来了解一下!



      2021年4月江苏省自学考试公共课大学语文复习重点


      作者归类

      作者属于唐代诗人的有:王昌龄、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张继、孟郊、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其中,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属于盛唐诗人。张继、孟郊、刘禹锡、白居易为中唐诗人。杜牧、李商隐为晚唐诗人。

      创作词的几位作者的有:李想、柳永、苏武、李清照、辛弃疾。

      体裁归类

      五言古诗:《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游子吟》。

      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

      七言绝句:《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

      七律:《蜀相》、《书协》。

      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

      题材归类

      送别诗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元二使安西》。

      相思诗有:《迢迢牵牛星》、《夜雨寄北》。

      “虞美人”、“望海潮”、“水调歌头”、“武陵春”、“水龙吟”、“沁园春”均为词牌名。

      《出塞》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作者王昌龄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七言绝句,是王昌龄的边塞诗之一。诗人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注意本诗主要运用了历史典故,来体现多重寓意,主要为后两句。表面上作者有感于当时边患无穷,唐将无能的现状,呼唤汉将军李广之辈的人出现,明写汉将,意指唐将。

      诗句中就蕴含着多重对比因素:将历史与现实对比,汉将与唐将对比,有用与无能对比,边关安宁与边患不断对比。从而体现出诗人的多重情意:歌颂李广,讽刺唐将;失望于当前,希望于今后。


      2021年4月江苏省自学考试公共课大学语文真题解析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从抒情角度看,诗的前两句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参考答案:(1)诗人慨叹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希望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安宁。(2)借景抒情。解答题目时要注意: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的主题思想是:诗人感叹边塞上战争的连绵不断及其带来的人世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国家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

      2、(2001、7、自考题目)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互文见义手法的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竭石滩湘无限路

      C、江枫渔火对愁民

      D、巴山夜雨涨秋池

      本题考查的是对本诗抒情方法的掌握情况。
     

      ————更多江苏自考串讲笔记 ————

      以上为关于2021年4月江苏省自学考试公共课大学语文串讲笔记的相关内容,江苏自考串讲笔记频道为江苏省考生提供自考串讲笔记,百日冲刺串讲笔记等相关资讯。

    江苏自考助学报名预约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隐私条款》

    上一篇:2021年江苏成人自考公共课高频考点盘点(一)
    下一篇:2021年江苏自考学位英语考纲考点重点解析—英译汉

    江苏自考网提升便捷服务
    距离2025年1月江苏自考考试:即将开始 43
    【请广大考生提前备考】
    加入江苏自考公众号
    江苏自考网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入)
    加入江苏自考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扫描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